一、古代军队和近代军队的区别
古代军队以马穆鲁克骑兵为典型。诞生于埃及的马穆鲁克王朝曾创造过辉煌的战绩。这群奴隶出身的军队在13世纪后半段创建了自己的王朝,名为马穆鲁克,而我们平日里所说的“马穆鲁克”则往往代指这个王朝所依仗的最核心的战力——一群由穿着重型的片甲的全能战士所组成的骑兵队伍。从头武装到脚的他们在行军中可以为其他弓骑兵担任护卫,甚至可以下马步战。即使是步战,这种配有弓和剑的马木鲁克依然勇猛,可谓是兼具一流弓手的远射能力和一流重步兵的肉搏能力。等级森严(军事贵族),训练有素。从小残酷训练,以无数时间、鲜血和人命堆出来的马穆鲁克基本上可看做18世纪时旧式骑兵的巅峰。
这批人数在一万左右的精锐中的精锐在对外征战中军功赫赫。在对抗横扫世界的蒙古骑兵时,在1299年的卡萨德山谷之役,蒙古军以十万大军之势对战两万马穆鲁克,蒙古军损失了将尽一万人,而马穆鲁克的死伤仅有区区的两百人。
而在对十字军的1244年加萨之战,马木鲁克骑兵仅凭远射就打得十字军找不着北,埃及人的马木鲁克骑兵让路易九世等人的十字军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失败和耻辱,这是自第一次十字军以来穆斯林们取得的著名的大胜利之一。
马穆鲁克
然而在面对近代军队时,这群能够以一当十的精锐骑兵并没能展现他们的武勇,因为战争已经不再是他们所知道的那样了——少数精兵全副武装冲击对方乌合之众组成的队列,以个人武勇与小规模配合来赢得战斗的中世纪骑兵的战斗方式已经不再适用了。拿破仑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两个马穆鲁克骑兵可以轻松对付三个法国骑兵,一百名法国胸甲骑兵不会惧怕一百名马穆鲁克。三百名可以打败相同数量。一千名法国骑兵可以轻松击溃一千五百马穆鲁克。”
然而造成这样巨大战力差距的并非装备的优劣。拿破仑入侵埃及的决定性战役“金字塔之战”中,马穆鲁克被打的落花流水。双方的“裸奔”骑兵同样面对着炮兵的炮火,法军的骑兵付出了29人的伤亡冲散了对方的炮兵,而马穆鲁克骑兵则被法军步兵的一轮轮齐射逼进了河里。
金字塔之战
如此强大的传奇军队为何在近代军队的面前不堪一击?
单纯从装备上来看,近代骑兵显得实在太单薄了,近代骑兵的个人武艺也同样远远落后于传统骑兵。这一点在欧洲各国普遍开始了全国动员式的征兵以后愈发的明显。以传统骑兵大国法国为例,骑兵在过去曾一直由贵族把持,然而法国大革命让法国骑兵流失了大量的军官与训练有素的骑兵,大批市民与中产阶级进入了军队,军队的人数与规模也远超以往,对每一个骑兵进行传统的骑士训练并不现实。
集团冲锋中的法兰西胸甲骑兵
装备退化,个人武艺也不占优,近代骑兵看起来比起传统骑兵菜多了。然而近代骑兵有着一个显而易见的优点——多。
越是小规模的战斗中,个人勇武就越重要,越是大规模的作战,集体纪律就越居主导性。法国骑兵技术学的很少,基本只学按列队前进和劈砍,就那几招学的好,通过铁一般的纪律每个骑兵组成了一个巨型机器,发起密集阵型下的冲锋,依靠整体弥补个人能力上的缺陷,将对手碾碎。
著名的克伦威尔“铁军”就是这样的新式骑兵(都是农民出身),在突击时骑兵排成一字横队,像一堵墙一样压向对手,阵型紧密几乎不会分散。正是这样的军队几乎扭转了议会军对国王军的战争局势。此战之后,欧洲各国纷纷意识到了新式骑兵的强大,开始组建自己的新式骑兵。
但真正让近代军队战斗力起了本质变化的还是新组织形式下,形成的非凡的对于命令的执行力和伤亡的承受能力。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国轻骑兵在战术命令传达不清或者有误的情况下,义无反顾得向着俄军严阵以待的炮兵阵地发动了近似自杀式的冲锋(最后伤亡近半)。这是一次失败的冲锋,但可以从中看出近代骑兵的“令行禁止”。
同样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英军高地步兵团在面对敌方骑兵冲锋下并未组成方阵,而是保持着两列横队,在付出了巨大伤亡的情况下依然没有溃退,并击溃了数量数倍于己的俄国骑兵。战地记者在报道中描述那条英军组成的阵列像一条细细的红线(The thin red line)一般,这条红线在俄骑兵的冲锋下如钢铁般坚韧。这也是同名电影《细细的红线》典故的出处。而古代军队的组织能力,对于伤亡的容忍度是非常低的,一旦士气开始动摇往往就意味着战线的奔溃,所以古代战争的伤亡比例往往很低,一方的伤亡达到10%时可能就奔溃或者撤退了。而在近代军队中,每个士兵被新形式的组织和训练消灭了独立的个性和差异,变成了没有灵魂的机器零件,成千上万个零件组成了巨型的杀戮机器,每个零件坏了都能被快速替代。这样的军队,易于扩张规模,也就是战争规模(古代战争几万人的规模,到一次世界大战几百万人的规模),同时具备极大的伤亡承受能力,变的不可被击败。到20世纪初时,世界上没有进行完近代军事化转变的地方基本都成了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足以体现近代军队的巨大战斗力。
近代军队的特点可以总结为:纪律严苛,令行禁止,训练机械。
二、近代军队和现代军队的区别
近代军队的恐怖之处在于其可动员的巨大的战争规模和巨大的伤亡承受能力,在近代战场上爆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随着科技的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重机枪粉墨登场,在各大主要参战国中大规模普及 ,使得防御大大超过的当时的进攻能力,而当时的军队指挥系统并未认识到这一点,当时的法军甚至不装备75mm以上口径的重炮,认为在旺盛的士气下,他们能通过不断的冲锋搞定德国人。随后一战出现了很特别的一幕,战争很快进入了僵持,两边都拼命挖战壕,成批成批的士兵冲锋在机枪的交叉火力前不断倒下,在双方的阵地之间形成了长长的无人区。在开战后最血腥的一天,光英国远征军就一下子送了6万条年轻的生命,全世界被从来没见过的血腥画面给吓傻了。
英国远征军在索姆河战役中一天内伤亡6万人
但双方军队的高层并不这么想,由于路径依赖,参谋和将军们的第一直觉是我们冲锋的人还不够多,可能就差了一口气,我们应该组织更大规模的冲锋。一战著名电影《Paths of Glory》里就有一幕将军要求师长24小时后再组织一次集体冲锋,拿下德军的Anthill。师长认为这个主意疯了,他们不可能正面冲下防御完备的德军高地,只是 无谓的送大量士兵去死。将军说他知道会死很多人,但这一切是必须的,是法军总部的命令,如果能拿下高地,承诺给师长升职,师长在思索后服从了上级的命令……
再组织一次冲锋,拿下Anthill,保证给你升职
战争接下来双方就在怎么冲锋中继续做文章,重炮、毒气、坦克等,但除了大量生命的消逝外都未能改变战争僵持,直到士兵起义,首先是俄国,接下来是德国的基尔水兵,然后一战就结束了,欧洲的灯熄灭了。
近代军队的僵化在武器科技和火力的快速发展下被暴露无疑,催生出了现代军队,在一战后期的德军“暴风突击队”已经初步出现了现代军队的一些特点,比如最早的“三三制”雏形。现代军队的基层指挥体系出现了重大改革,战斗组织形式也随之改变,一个步兵班出现了多个战斗小组,每个小组有很大的自主作战灵活性,小组之间又互相支援配合。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美军这个反例,美军其实还是一个非常守旧的,未真正完成现代化的现代军队,研究美军的战例,发现除了占压倒性的武器、物资、科技优势外,其基层作战指挥水平是非常落后的,不管是从二战、抗美援朝、越战,海湾战争还是现在的反恐战争都一贯如此。在美国的基层作战连队中,一切都是围绕着军官转,单个士兵没有自主能动性,全部行动都需要请示军官。根据我志愿军的战例记载,打仗时只要优先干掉美国的军官,那支队伍就立刻蒙了,在原地不知所措。而这种把士兵当成无自主性的畜生,军官是大脑的组织方式,其实反而是近代军队的突出特点,这也是为啥二战后美军基本都是拳打养老院,脚踢幼儿园,却没有像样的胜绩,并且军纪极差的原因。反过来说,我国的PLA,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先进组织形式,最现代的现代军队,从建军之日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力量,就处于逆境之中,苦难磨砺,淬火成长,形成了凶猛强悍又灵活多变的战斗风格,留下诸多经典战例。比如著名第五次战役中的63军的铁原阻击战。63军在兵力、火力上都明显处于劣势,军长傅崇碧甚至已经做好了打到全军覆没的准备,这次战役也是美军第一次使出“范弗里特弹药量”,但却在63军钢铁般的意志,出色的战场管理,在各级战士灵活的战术下,硬是扛住了12天,逼迫联合国军转入战略防御。篇幅原因这里不再展开感兴趣的可以自行网上搜索战役详细过程。
志愿军在铁原阻击战创造奇迹,是人类轻步兵战术运用的巅峰之作
志愿军能在装备和后勤严重劣势的情况下战胜美军,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志愿军的战术和组织水平要强于美军。现实中志愿军的军事行为极具章法,从单兵到军团,无不遵循严格的战术纪律,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我军专门应对敌方优势火力制定的“三三制”战术规则。
美军在朝鲜战场上面对的是这样一个对手:
你想正面决战,他们打不过就跑,你有力使不出;
你以为他们在溃退,其实他们的阵型齐整,随时又给你一个回马枪,你一追就被包围;
你看不到他们,以为安全了,一到晚上又发现周围全是他们;
你永远没有机会包围他们,因为他们可以随时分散。
志愿军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中国军事哲学演绎到了极致,其战术和组织水平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可以算是现代军队的最佳标杆。